电子信息工程是在原无线电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近30年的沉淀,已形成“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及“电子信息(光电信息工程领域)”专业硕士授权点等多层次办学格局。现有在校研究生、本科生700余人。建有电路基础实验室、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EDA技术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ARM嵌入式实验室、PCB制版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实验室。为教学科研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提供了条件。
科学研究:近五年来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40余篇。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5项,科研经费450万元。主持教改项目10余项,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主编教材3本,科技成果转化2项。
专业实践:教师指导学生在各类电子信息技术类大赛中年均获国家级奖项10余项、省级奖项50余项。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及企业实践项目的研究开发训练。
专任教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有专职教师30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9名,讲师16人,是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奋进的集体。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西南,面向全国的经济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工程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具有系统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专业知识,以及工程技术与项目管理等实践能力。能够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在工业制造、通讯工程、智能控制设备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运行维护、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培养适应工业制造、通讯工程、智能控制设备等相关行业需求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具有20多年办学历史,依托地方、立足川南、辐射全国。以产学研结合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以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为主线,以素质拓展为目标,构建了产教融合+双创赋能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三维协同育人模式】
深化校企合作,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定培养方案,将企业技术课程、前沿讲座、工程师实践指导纳入课程体系。前3年在学校完成课程学习,第4年在企业实训基地或实习单位完成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真实产业项目驱动毕业设计,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双创贯通培养模式】
构建课程-实践-竞赛立体化双创教育生态,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纳入培养方案,开设相关课程,加强资源整合、举办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融合衔接。打造校内外双导师制创新实验室,选拔有潜质、有特长的学生进实验室,配备校、企(所)“双导师”。吸纳学生进入导师实验室和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
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高级语言程序、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微机原理及应用、EDA技术等。
课程名称 | 学时学分数 | |||
总学时 | 学分 | 理论学时 | 实践学时 | |
电路分析基础 | 64 | 4 | 64 | 16 |
模拟电子技术 | 64 | 4 | 64 | 8 |
数字电子技术 | 56 | 3.5 | 56 | 8 |
信号与系统 | 64 | 4 | 64 | 16 |
微机原理及应用 | 48 | 3 | 40 | 8 |
数字信号处理 | 48 | 3 | 48 | 16 |
高频电子线路 | 56 | 3.5 | 48 | 8 |
信息论与编码 | 32 | 2 | 32 |
|
通信原理 | 56 | 3.5 | 48 | 8 |
实践实训基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主要有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华清远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乐山希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风标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博创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市融城科技有限公司、成都英鑫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弘仁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本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在通信、电子、计算机、自动化、控制,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电子产品设计、软件开发、智能硬件制造、科技咨询,金融、医疗、教育等多个方向从事科学研究、开发、设计、操作、教育、管理等工作。
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简介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类本科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对电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的掌握,为其后续学习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强调实践性、工程性。着力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硬件能力的基本入门课程。具体内容包括: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场效应管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等。
《数字电子技术》是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通过对常用电子器件、数字电路及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深入学习数字电子技术及其在专业中的应用打好基础。主要课程包含:逻辑代数基础、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半导体存储器、数字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等。
《信号与系统》是一门研究信号与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的课程。初步认识如何建立信号与系统的数学模型,经过适当的数学求解,对所得结果给以物理解释,赋予物理意义。主要内容包含连续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信号与系统的变换域分析、离散信号与系统时域分析、信号与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等。
《微机原理及应用》该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现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典型接口技术,建立微机系统整体概念,使学生具有运用现代微机技术进行软硬件设计开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课程包含: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微处理器结构、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存储器系统、微型计算机和外设的数据传输、可编程I/O接口电路及典型芯片等。
《数字信号处理》该门课程是用数字的方式对信号进行处理(进行某种变换),提取信号中携带的信息,以微积分差分方程数学工具,揭示信号和系统的内在规律,主要研究如何分析和处理离散时间信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本课程包含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离散傅里叶变换、无限脉冲响应数字滤波器的设计等。
《高频电子线路》是一门理论性、工程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通过对高频电路基础、高频小信号放大器、高频功率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振幅调制与解调及混频电路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其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的分析和设计方法。该课程内容包含高频小信号放大器、高频功率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调幅、检波与混频等。
《信息论与编码》是研究信息传输和处理的基本理论。它涉及到信息的度量、编码和解码,以及如何有效地传输和存储信息。在通信系统中,编码是将信息转换为可传输的信号的过程,而解码则是将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原始信息的过程。课程主要内容为信道容量、率失真函数以及无失真信源编码、限失真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和密码学中的理论知识及其实现原理等。
《通信原理》该课程的任务是学习信息传输的基本原理和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方法,具备一定分析和解决通信系统设计中的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具体内容包括:信道、模拟调制技术、数字基带传输、数字频带传输、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同步与数字复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