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传承与政策托举共绘凉山脱贫新图景

四川轻化工大学实践团队越西采访纪实

发布者:石明星发布时间:2025-08-28浏览次数:10

8月25日,四川轻化工大学“凉山彝韵薪火传承”实践团队深入凉山州越西县开展脱贫攻坚成果采访活动,团队成员走进田间地头与农家院落,用镜头和笔端记录下当地群众在产业发展与政策扶持下的生活变迁。在苹果园建设中,标准化种植模式与现代化管理手段深度融合,作为凉山州脱贫攻坚的典型示范样本,其发展历程对区域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与借鉴意义。

“这枝条要这样剪,才能把养分集中到结果枝上。”在越西县零关村的苹果园里,杨仕华老人手持修枝剪向团队成员演示着。这场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产业变革,让勉强糊口的农田蜕变为如今的“金果园”。

回溯1986年,乘着分田到户的东风,杨仕华提到,在王大哥的带动下率先试种“麻苹果”,开启了从“种粮糊口”到“种树增收”的转型。然而1999年苹果价格暴跌至每斤1角5分的困境,好在他在1998年就开始钻研技术革新。通过“以花代枝”将消耗养分的徒长枝改造为结果枝,配合套袋技术实现果实外观与品质的双重提升,不仅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率,减少了农药使用,更让苹果获得市场青睐。这项技术后来在省级比赛中斩获金杯,成就了越西苹果的“金字招牌”。

如今的果园形成了成熟的生产体系,在国家监督与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有机肥,科学用药保证农残不超标,每年接受严格化验检测。由于生产流程难以机械操作,果园长期雇佣2-3名工人辅助生产。每亩成本达七八千元,收成好时每亩收入可达数千元。杨仕华毫无保留地向周边农户传授技术,即使学员学成后另谋发展,他也欣慰表示:“学会技术就能养活自己,还能带动更多人脱贫。”这种开放共享的理念,让苹果种植技术在越西大地生根结果。

越西县民生保障政策还形成了多维度支撑体系:在住房保障上,实施国家修房补贴与无息贷款组合政策;医疗保障方面,构建州、县、乡、村四级医疗体系,推行“先诊疗后付费”政策;产业扶持上,推进大凉山食品产业园建设与冷链物流补短板项目;就业帮扶采取定向就业支持、劳动力转移引导举措;资金保障通过四级衔接资金投入机制实施巩固脱贫项目。

面对阳光玫瑰价格下滑,杨仕华正联合农户探索转型之路。这一曾被誉为“葡萄界爱马仕”的品种,因全国种植面积突破150万亩而价格暴跌,越西产区也面临品质提升的迫切需求。在农科院的技术支持下,当地正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突围”,通过新品种试验示范寻找产业升级突破口

这种创新精神同样体现在其他产业领域。越西县引进多个马铃薯新品种试验种植,带来显著增产效果,为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从苹果套袋技术到马铃薯种植,技术创新的驱动让凉山在巩固脱贫成果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实践团队成员在采访手记中写道:“从杨爷爷布满老茧的双手,到务工阿姨手机里女儿的照片,再到老人新家亮堂的窗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更是脱贫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创造。”凉山州通过构建全方位、多格局的民生政策支撑体系,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诠释着“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