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模墙前悟初心,致敬基层奋斗者

发布者:石明星发布时间:2025-09-04浏览次数:10

2025年8月28日,四川轻化工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凉山彝韵・薪火传承”实践团队走进凉山州脱贫攻坚展览馆,在“索玛花开幸福来”的主题叙事中,循着脱贫脉络触摸基层工作者的奋斗印记。


团队首先踏入“不忘来时路”展区,这里回溯着凉山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跨越。那些承载历史记忆的展品,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彝区脱贫攻坚的历史分量,为理解基层工作者的使命筑牢认知根基。

随后,“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展区展开精准帮扶画卷。在“对口帮扶”板块,琳琅满目的展品诉说着帮扶故事,其中“幸福三轮车”展品尤为特别。团队成员与该项目的帮扶人王业强皆来自宜宾市翠屏区,这份同乡情谊,让这辆承载着帮扶成果与希望的三轮车格外牵动团队的心。正是无数像这样跨区域的基层干部,将“工业强” 思路带到彝区,让“幸福三轮车”成为群众增收的“助力器”,更见证全省多地共赴凉山脱贫的广泛格局。展区内《金不换银不换》的旋律响起,歌声里既有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珍视,更藏着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共筑默契。


“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展区,满是基层干部“啃硬骨”的身影。“悬崖村”阿土列尔村“藤梯变钢梯再变楼梯”的变迁背后,是干部们攀险梯勘察、逐户动员的执着;面对“艾、毒、超生、辍学”四大“拦路虎”,他们背着医疗包宣传检测、多次登门劝返学生。在“夜校”展示中,雷波县甲骨村彝族老阿妈吉木金洛的故事尤为动人。脱贫后的她,为表达对党的感恩,通过农民夜校学习,写下“习总书记卡沙沙(彝语,意为‘谢谢您’),精准扶贫瓦吉瓦”。这句质朴话语,承载着基层干部的心血,成为脱贫成果的生动注脚。

当团队步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主题展区,一面承载着深刻意义的手模墙赫然呈现,此前积累的情感共鸣在此刻达到顶点。墙上每道手印,都来自扎根彝区的基层人:有手掌磨茧的驻村书记,有走破鞋底的乡镇干部,有奉献青春的志愿者。这些手印是与贫困“死磕”的勋章——暴雨中劝迁危房群众、田间地头试验产业、用“彝汉双语”解读政策,每道掌纹都刻着奋斗故事。身旁的扶贫干部姓名墙与之呼应,名字与手印拼成彝区脱贫的“奋斗群像”,让成员们真切触摸到“基层力量”的重量。


从手模墙回望“老房子变安置房”“最后一村脱贫”的变迁,每项成就都离不开基层工作者的坚守。他们是政策执行者,更是群众贴心人,用脚步丈量彝区山水,用真心焐热民心。

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感慨万千:“手模墙让人特别有感触,让基层付出从‘模糊’变‘具体’。”大家表示,将把这份敬意带回校园,以基层奋斗者为榜样,让脱贫攻坚精神贯彻到学习生活中,以坚定不移的意志勤奋学习,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舍我其谁,使命担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