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为深入挖掘非遗文化价值,探寻其在乡村振兴中的赋能作用。8月25日,四川轻化工大学“凉山彝韵·薪火传承”团队一行,走进凉山州越西县零关村,专访当地彝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记录彝绣技艺传承故事,助力非遗活态延续。
“初学时拿针,手总抖得厉害,细针仿佛要从指尖滑落,想扎的位置总也不准,绣出的线条全是歪斜的。”回忆起7、8年初学彝绣的经历,38岁的沙马吉布木仍印象深刻。当时,见邻里老师傅们飞针走线,她心生向往,主动加入绣娘队伍,与邻居围坐学习技艺。
“转角如何拐”“线如何顺”,遇难题便向老师傅请教,她每天挤时间练习,从穿针引线的生疏,到针脚平整的熟练,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逐步成长。如今,她已能独立完成整套彝绣服饰,且对细节依旧严苛:“边角、转角最见功夫,绣错一针可能毁掉整件衣服。一套彝绣衣要穿一辈子,绝不能马虎。”若某处绣制不当,她便拆了重绣,即便耗费大量时间,也要确保作品完美。
在凉山彝区,彝族刺绣绝非“小众手艺”,而是融入血脉的文化传承。沙马吉布木介绍,家家户户箱底都珍藏着手工绣衣,彝族年、传统祭祀、婚丧礼仪等重要场合,绣品都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每家每户都得有。”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保护力度加大,彝绣市场需求持续升温,这项传统技艺逐渐成为当地群众的“增收利器”。不少像沙马吉布木一样的年轻妈妈,利用带娃间隙参与彝绣制作,为外出务工的乡亲绣制衣物,赚取可观收入。手工绣衣价格不菲,简单款四五千元,复杂款七八千元,男款难度大、价格更高,有的可过万。沙马吉布木称,自己刺绣既省了钱,每年还能多挣几万元补贴家用,带娃之余也有事做、有钱赚,让日子更有奔头。
零关村绣娘队伍持续壮大,成员构成已从以老一辈为主,逐步拓展至更多年轻群体。沙马吉布木介绍,随着市场需求增加,不少居家育儿的年轻人开始学习刺绣,在兼顾家庭的同时,凭借手艺获取额外收入。她还指出,绣娘间通过交流互鉴提升技艺,整体绣制效率也明显提高。
尽管彝绣市场潜力可观,但沙马吉布木表示,目前绣品仍以传统服饰为主,面临创新不足与推广受限的双重挑战。由于手工刺绣价格较高,消费者大多选择更为经济的机绣产品;加之传统风格朴素,难以满足年轻群体对时尚化、多样化的需求。从业者在融合传统技艺与流行元素、运用互联网推广等方面能力欠缺,尚未开发小香包、挂件等轻文创产品。受限于电商运营能力,这些带有手工温度的绣品难以打开更广阔的市场,尤其难以触达海外民族文化爱好者。
不过,手工彝绣的独特魅力从未被忽视。沙马吉布木在网上看到过游客穿着彝绣服饰旅游的视频,评论区满是“太好看了”的赞叹;她也坚信,比起机器批量生产的服饰,彝绣的细腻与独特更具吸引力。“国外朋友其实很喜欢我们的民族文化,就是没渠道买到。”她期待,未来彝绣能结合文创设计,借助互联网平台走向更远的地方。
如今,越来越多彝乡群众用双手绣制着文化传承的希望,也绣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