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理论团队和天文团队邀请,2025年5月14日,南京大学退休教授、年逾八旬的彭秋和老师来我院做了题为“为什么没有黑洞——磁单极在天体物理学的重大作用”以及“凝聚态核物理+粒子物理学在中子星(脉冲星)性质研究中的应用”两场学术报告,吸引了众多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前来聆听。两场报告分别由物电学院杨剑波院长、袁玉全副院长主持。
在第一场报告中彭教授指出,近年来天文观测领域有两项重大发现:(1)银河系中心附近相当强的径向磁场;(2)Z=6的高红移处质量达到1010太阳质量的类星体。这些观测对现有的黑洞模型提出了强烈的挑战。报告人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指出,利用磁单极催化核子衰变的能源机制模型,可能是解决超新星爆发机制的一个途径,并进一步指出:大质量和超大质量超新星爆发后的残留天体不是黑洞, 而是一种新型的大质量中子星。
在第二场报告中彭教授首先介绍到,近年来脉冲星观测数据同国际流行的脉冲星自转减慢的磁偶极辐射理论(标准模型)预言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接着介绍了报告人在1982年提出的中子超流涡旋体的中微子辐射理论模型,并进一步指出近五十年来天文观测所发现的高速中子星的物理机制,源于这一“中子超流涡旋体的中微子辐射喷流模型”(脉冲星自转减慢混杂模型),相关工作已于2022年公开发表。
彭教授的讲座引经据典,实验事实和理论探究结合,两场报告期间,彭老师风趣而富有激情的演讲让在场师生们感受到了核天体物理和理论物理的魅力。每场报告都进行了热烈互动,在座师生们都踊跃提问,彭教授详细解答,并一再鼓励同学们学好基础物理理论,进行不同学科的交叉研究,碰撞出更多思想火花。整个报告活动期间,彭老师一直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洪亮的声音,在座师生们深受感染。
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表示,彭老师虽已年近九旬,但对前沿科学研究和后辈人才培养的热情仍然不减,让我们深受感动;彭老师对科学研究的执著坚持和批判精神,以及讲座中对中国科学家杰出贡献的介绍,都是对我们年轻学者的一场生动的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