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应用物理学起源于建校伊始,为校一流专业,每年招生60人,具有“光电信息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有微纳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飞秒激光实验室、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本专业致力于培养物理学、电子科学及光电信息工程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学生将具备持续的竞争力与融合创新能力,能够灵活适应新技术、新产业及新经济的需求。毕业生可继续攻读物理学、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生。近年,本专业研究生考取率持续超过20%。
科学研究:坚持有组织科研和自主创新相结合,重点发展极端光电子技术、新能源材料与技术、量子多体理论和磁约束核聚变四大研究方向。坚持开放办学,与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科技大学等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密切的合作关系。近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四川省科技厅项目10余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文章200余篇,获省部级奖励近10项。在太赫兹源和太赫兹技术以及太赫兹功能器件的开发、能源动力领域所需新型高性能电极材料、全固态电池中电解质的离子输运机制、理论物理及核聚变物理等诸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专任教师:本专业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教学科研团队,现有教师60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2人。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5人,硕士生导师8人,有博士后经历5人、海外留学经历4人。团队中有自贡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1人,自贡市高层次人才8人,宜宾市优秀人才1人,校级优秀教师10人,省级讲课比赛二等奖获得者1人,以及校级教学竞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2人。
培养目标及特色:
本专业依托光电信息工程硕士点,立足于国家和地区发展需求与物理学科发展的需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兼具良好物理学基础与电子信息、光电子技术和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以“重基础、重能力、重应用、重创新”为指导思想,将物理学原理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服务国家战略与产业升级需求,逐渐形成了以下培养特色:
1. “一辅双专”学生成长指导体系。学生在培养的过程中,采用“辅导员+专业班主任+专业导师”逐级细化的“一辅双专”精英化人才培养模式,辅导员专注身心引领,专业班主任把控专业学习引导,专业导师进行科研指导、学科竞赛等创新能力训练,实现学生学习人人有目标、毕业人人有成果、就业人人有方向、成长人人有自信的个性化培养过程。
2. 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丰富机会,鼓励学生申请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及各类学科竞赛。将专业课程的知识点与重要学术竞赛项目或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以课程项目形式,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课程知识的内化,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全过程实现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培养。
近年,应用物理学专业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90余人,共发表收录论文20余篇,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0人、省级37人、校级45人,获授权专利10项,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26人、省级奖励48人,考上硕士研究生70余人。
主干课程:主干课程涵盖大学数学(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基础学科,以及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进阶课程。此外,还包括半导体物理、光电子技术、激光原理与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晶体硅太阳电池、量子技术、光纤传感技术、信息光学基础等专业课程,以及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等实践环节。
部分专业课程介绍:
课程名称 | 学时学分 | ||
总学时 | 总学分 | 理论学分 | |
量子力学 | 48 | 3 | 48 |
半导体物理学 | 48 | 3 | 48 |
激光原理与技术 | 54 | 3.5 | 48 |
光电子技术 | 48 | 3 | 48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48 | 2.5 | 32 |
光纤传感技术 | 32 | 2 | 32 |
量子技术 | 32 | 2 | 32 |
《量子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的主要对象是微观客体,并与相对论一起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反映微观粒子(电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运动规律的理论,是许多物理学理论和前沿科学领域,如原子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天体物理以及化学,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相关的前沿学科的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掌握量子力学基本规律及其基本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半导体物理学》是应用物理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揭示半导体主要基本性质,探讨半导体在热平衡态和非平衡态下所发生的物理过程、规律以及相关应用,并通过实验加深对半导体物理理论的理解,掌握半导体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技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半导体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半导体的表面和界面知识,了解半导体性质以及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为后续课程《半导体材料》和《半导体器件物理》等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课程主要内容有: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半导体中的杂质和缺陷能级、载流子的统计分布、半导体的导电性、非平衡载流子、金属和半导体的接触、半导体的光学性质和发光与光电现象。
《激光原理与技术》本课程主要介绍激光产生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激光器的基本结构和类型、激光器的主要应用以及光通信和信息光电子领域常用的激光技术和典型激光器件,培养学生对激光、激光器件及各种激光技术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掌握激光原理、技术和器件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了解激光在当今信息光电子领域的主要应用和前沿动态,为从事光通信、信息光电子领域的相关工作或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光电子技术》是光电子与光信息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研究光和电相互转换的一门学科。光电子技术是以光电子学理论为基础,以光电子器件为主体,综合利用光、机、电、计算机和材料科学,以实现具有一定功能且实用的仪器、设备或系统的一门技术。该课程的任务是较系统地讲授常见光电子器件、系统和技术的基本原理,常见光电子器件和系统的特征参数、物理意义、性能和应用,为学生今后从事光电子技术研究和光电子系统开发打下基础。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课程讲授利用清洁无污染、循环可再生、新质非化石的能源材料和器件,来解决全球环境、气候的综合治理和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实现能源使用、采集、转换与存储等环节中高效率、低碳率和安全性。课程内容包括锂离子电池为代表二次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新能源器件的工作原理和材料组成,氢能等绿色能源的产生和应用,新质能源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合成工艺,以及对纯电车辆和消费电子产业的升级等,服务和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课程贯穿了国家能源战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主线思想,为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宏大目标提供科学阐述和技术支撑。
《光纤传感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之成为21世纪物联网IoT产业中一颗耀眼的明星。课程以光纤中的光调制机理为主线,详细讨论了强度调制、相位调制、波长调制和偏振态调制四大类光纤传感器的传感机理、关键问题和应用范例;以及近年来已经在石化、电力、建筑等多行业规模化应用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关键技术;选择性地将物联网技术中的重要骨架——光纤成网技术,新型光纤—聚合物光纤、光子晶体光纤和纳米光纤及其传感应用作为延伸与拓展。
《量子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科学技术体系。将量子力学原理与信息科学、计算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致力于通过量子效应(如量子叠加、量子纠缠、量子隧穿等)实现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递。它冲破了传统经典物理的局限,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主要应用于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加密、量子传感等领域。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物理学及其相关领域如光电子技术、光检测技术、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材料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技术开发与服务工作。也可以从事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可以继续攻读物理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天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生,进行深造。本专业研究生考取率近年均超过20%,录取院校涵盖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知名学府。
部分学生风采: